专注的本质是活在当下。

工作或学习时,为什么有人不动如松、心无旁骛,有人却如坐针毡、心乱如麻?眼见他学有所长、升职加薪,而自己只能期待落空、日渐焦虑,在唏嘘中蹉跎岁月。

一场演讲、一篇文章甚至是一句话,都有可能让自己热血沸腾,励志要成长、要改变,要把老天干翻在地,可收场却总像强弩之末心有余而力不足。哎,已经忘记这是第几次的壮志酬酬,似乎未来只是过去的复制品

别担心,你并不孤独。

我也曾是热血少年,每立志,总要意淫一番,甚至于无法自拔。

  • “到时候,我就会很幸福……”
  • “等有了钱,我就可以……”

只憧憬是不够的,当然也要假模假样地做些功课。刷刷知乎、逛逛头条、看看抖音,看大师们如何解决问题。有人提供鸡汤,有人提供方法,当然也有人泼冷水,然后陷入纠结、怀疑之中,继而引发焦虑。

而焦虑让人无处躲藏,就像耳鸣患者耳边嗡嗡不绝的噪音,堵上耳朵也难以杜绝。

焦虑来源于恐惧,它会导致拖延,是不去做一件事最好的借口。

  • 我能行吗?
  • 这事黄了该咋办?
  • 他们会怎么看我?

最后,本次挣扎又无疾而终,等待下一次触发,如俄狄浦斯宿命一般令人绝望。

无论是期待还是焦虑,你会发现:**身处此时此刻,思维却一直在担心未来的问题,而未来不在当下,也就注定无法战胜它。**更具体地讲,我们无法解决一件还未发生的事情。而思维却总把想象的难题当真,甚至不可自拔,仿佛只有这样才能证明它的存在。

而当对未来的期待落空时,思维又总能找到自我救赎之道——回忆过去,以便证明它不是酒囊饭袋。

  • 如果家里有钱,我现在就如何如何好
  • 如果当时不怎样,我现在就怎样怎样不一样

回忆过去找个替罪羊,缓解当下痛苦,以避免过于自责而陷入懊悔的境地。替罪羊用多了,懊悔也就在所难免。当然,无论哪种情况,我们都无法改变过去。

我们总是不由自主的生活在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期待之中,若结果不尽如人意,还往往会陷入不宽恕或恐惧的漩涡,产生愧疚、后悔、悲伤、怨恨、痛苦或者焦虑、紧张、不安、压力、烦恼等负面情绪。

由此可见,思维的惯性是逃离当下,它就像钟摆游荡于过去和未来之间,就是不肯在当下稍作停留,生怕被人抓住似的。

那思维究竟在躲避什么?它在刻意隐瞒什么?它身上有哪些惊天秘密? 让我们走进科学,一探究竟~

你越关注时间(过去或未来),你就越错过当下。 而当下才是事实,过去和未来皆为幻象。爱因斯坦认为时间和空间不可分离,即时间是空间的第四纬度。一个物体在空间中可能有无数状态,但若是加上时间,那它就只有一个状态,也就是此刻(当下)。生命在此刻定格,成为永恒。

思维逃离当下,逃避真实的生命体验,过度解读事实,刷存在感,究竟为何?

思维的载体大脑,终归是一个器官。本应作为人体的工具,受人驱使。但却从过去和未来中汲取营养,创建虚妄的客体,最终反客为主,控制了生命主体(意识),甚至被认为就是生命本身。(来源于《当下的力量》)

那么应该如何破除思维的幻象呢?

思维和时间密不可分,从过去和未来获取能量,只需要切断它的能量补给,就能去恶扬善,恢复天理。这也和王阳明静坐之法“息思虑”或者西方冥想之法类似,以一念替万念,全神贯注于当下时刻,在思维中创建空白。在空白中,人高度警惕,注意力高度集中,但并未思考。

具体可以这样练习:

  • 静坐法:静坐后集中注意力观呼吸,觉察到杂念后,接纳并重新专注呼吸
  • 生活体验法:各种生活场景中集中注意力,例如吃饭时专心吃饭、走路时专心走路、做事时专心做事

如果你在练习中:内在感受到了“平和”,则意味着你达到了无思维(无念)状态,成功进入当下,这是一种专注状态。多加练习,会体会到来自内心深处的喜悦。

此外,还有一种进入当下的方式,即“观察思维模式”:倾听脑袋中的声音,觉察此刻的念头,并接纳它,就好像灵魂出窍后,观察肉身自己一样。 当倾听思维时,不仅会意识到这种思维,而且还会意识到自己在观察这种思维。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意识,类似王阳明的“良知”或老子的“道”。

日常生活或练习时,如果发现自己没有保持觉察,要记得庆祝。因为,在你意识到你没有进入当下的那一刻,你就在当下了。

上述方法亲测有效:

  • 这几天读书、工作异常专注,焦虑感有所下降,自制力增强,前所未有的平和
  • 此外,近期冥想功力有所突破,之前十分钟都觉得久,现在一坐就是半小时

唠叨半天,也仅能表达千万分之一,详细内容推荐大家阅读《当下的力量》(埃克哈特·托利),并开始上文练习。

祝早日寻回内心宁静!

@2021-05-31 于长安 Last Modify:2021-06-01